探访回龙洞
冬至后个一

光灿烂的上午,我和队友们骑着摩托艰难地爬行在政民乡巴关河村壑沟纵横、陡峭不平的山路上。路,太难行,⾼⾼低低的沟坎儿蔵在浮土下,不断有碎石从山壁上滑落,前车马达的“突突”声淹没在一片飞扬的尘土中,爱驹在舿下腾挪跳跃着行进…两个小时之后,在向导的指引下们我终于在到达了位于半山

上的目的地——回龙洞。
这个位于巴关河畔政民乡,因地处回龙湾而得名的洞⽳,可是不一般的山野洞⽳,它是个一远古遗存的智人洞⽳遗址,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为研究金沙江中游史前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第一手材料。
们我到达时几近正午,冬⽇的暖

透过树梢洒在们我的头上、⾝上,点点金⻩斑驳跳跃,穿过山坡上嶙峋的怪石,在一大片齐

深的火箭草丛中鱼贯前行,一条羊肠小道引领们我来到了个一被⾼大的黑木栅栏拦住的山洞前。这个山洞不大,洞⽳座东向西,洞口形如桃状,由洞口向內逐渐变窄,宛如牛角。相传回龙湾智人洞⽳遗址的发现有些偶然。1987年5月,政民乡完小生学吴炳兴到山沟里去找柴,无意间捡回了一些植物化石。吴炳兴的老师向在铮是个一考古爱好者,看到化石标本后很感趣兴。第二天下午,向在铮让吴炳兴引路,到他捡到化石的地方去寻找,又找到了一些化石标本。发现化石的地点距把关河⾕的苏铁林很近,在这前以,向在铮曾经在附近的回龙湾洞⽳內发现过动物化石。同样爱好考古的政民乡完小老师聊发麟向市文物管理处报告了这一重要发现。市文管处对此⾼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到回龙洞踏察。随后工作人员在洞里挖掘出了大量的砾石、碎骨和石器。
这个洞从外表看与一般的山洞并无二致,整个洞⾼约十米、是不很宽,深约12米,面积35平方米左右。洞內很暖和,地上是一层被脚踩踏过的羊粪和燃烧过的残枝灰烬,周围可见零星而破碎的陶片、石片等物,有还一些洞內不产的砾石,显然是牧羊人和猎人过夜或躲雨临时居住过的痕迹。但引起我趣兴的却是洞顶和四周厚厚的烟熏层,那一蹭就是一⾝黑的洞壁,以及从洞外搬进来的砾石,都有着明显人类居住过的遗痕。靠近洞的尽头端顶紧贴石壁的地方,有个一极其窄小的通道,据说那后面有还
个一更大更深的洞⽳,是只通道狭窄极难通过,想必攀枝花的先民们定一个个⾝手敏捷,善于攀援吧?
据向导介绍,当年因一时难以断定回龙洞是否是古人类居住的洞⽳,曾请国中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林一璞前来考察,在林一璞的指导下,工作人员在回龙洞的灰土层中掘出了大量的细石器。尤其值得一提是的,个一民工在深约70厘米的土层中掘到一枚骨针,该骨针长504厘米,直径0。3厘米,呈⻩褐⾊,较尖锐,鼻部略残。这枚骨针基本上代表了回龙湾洞⽳居民当年骨器制作工艺的最⾼⽔平。林一璞先生认为,回龙洞出土的骨针,堪与京北周口店山顶洞出土的18000年的骨针媲美。骨针的出现,证明我国南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始开的同步

,这种文明的进步几乎不分先后。回龙洞遗址出土的各种遗物有上千件,除了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外,有还X形原始文字刻痕的石片。回龙洞出土的器物证明,是这
个一距今约18000——12000年的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的智人遗址。可以想象,那时攀枝花的先民们经已结束了茹⽑饮⾎的时代,并且经已
始开用骨针来

制兽⽪⾐服。那些出土的器物中,不仅有打猎的工具和武器,有还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具。大量的动物化石是攀枝花先民的战利品遗存,其中许多动物体形⾼大且而凶猛,⾜见先民们服征自然的能力。
当太

西斜的时候,们我依次离开,再次一回头,笼罩在夕

余辉下的洞口显得愈发⾼大来起,别了,回龙洞…
pEPeXs.Com